金德新曾是我校后勤处机电科的一名工程师,这位曾经多次参加浴血抗战的老人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慈祥、敦厚;岁月的磨砺已经让人看不出当年抗日时的英气。但谈起抗日战争,他依旧神采奕奕,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我们面前越来越清晰起来。
日军蹂躏下的惨痛记忆
93岁的金老于1944年参军入伍,祖籍河北的他在冀中军区第十八集团军参加抗战。在开口介绍作战经历前,他主动给我们唱起了抗日歌曲《快去把兵当》:“叫老乡你快去到战场上,快去把兵当。莫等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你再去把兵当……”
金老唱起这首歌,我们依稀看到了他当年的昂扬斗志,同时我们也感叹金老的记忆力。“不过有的词也记不住啦。”老人爽朗地笑着说。
金老从小目睹了日本人对同胞的烧杀淫掠,他回忆,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日本人就进了村子,在收割庄稼的场里,就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男青年被日本鬼子打死了。
金德新说,他原先家里很穷,三岁就没有母亲了,六叔、二大爷相继饿死。他十四岁跟着木匠铺子学木匠,但吃不饱饭,后来去了伪满洲国统治下的沈阳一个兵工厂,在那一直待了六年多,但同样还是吃不饱。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时日本的工人吃大米,中国的工人只能吃野菜就着高粱米。
谈及此事,他连连感叹:当亡国奴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金德新接着回忆,长期菜里没有一滴油,他和其他工人只好擦着车轱辘润滑用的豆油吃,但后来豆油里被日本人参进了机器油。在工厂里日本人打中国人更是家常便饭,中国工人在厂里压根抬不起头来,那滋味相当难受啊。那时沈阳冬天零下二三十度,也没有好的被子盖,更没有火炉,冻得人实在受不了——那里实在不是人呆的地方!
后来金德新一路扒火车逃回了家。但在日本人的占领下,家乡也无法生存下去,他愤然在一天半夜里起来投奔八路军去了。
战场上拼尽全力
金老告诉记者,他在抗战中主要负责修理枪械,后期也参与多场作战。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正是曾经那段光荣岁月的见证。望着这些照片,昔日浴血奋战一幕幕在金老面前重现。
“当时真是不怕死,只顾着猛拼。更没有遗书,那时候根本就不考虑生死。”说起战况的惨烈,金老几度哽咽。回忆牺牲的战友,金老说道:“你真不敢相信,昨天还一个炕上睡觉的战友,第二天就没了……”他说,想起有些战友只能仓促掩埋,甚至尸体垒着尸体,他就更加愤恨日本侵略者,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如果说最初参军还只是保家之情,此时的他已将卫国的使命深深刻在心中。
他还告诉记者,战场上不仅需要勇往直前,更要讲究战略战术。当时日本人武器好,兵力也强,我们处于劣势。“敌军力量强大的时候,我们就隐藏;待到敌军力量薄弱时,我们便立刻偷袭,端了整个炮楼!”金老手用力一挥,一如他年轻时投身抗战的坚决。
“1945年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当时我举起手榴弹准备投掷时,敌人突然一枪扫向我的胳膊。”说着,金老给我们看他的胳膊。“当时去野战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至今还有弹片在胳膊里。”金老的老伴也告诉记者,当时医院没有麻药,他就口中咬着毛巾,强忍着也绝不喊痛,最后因为剧痛昏了过去。老伴提及此事,金老反而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提这个做什么,不要提这个。”
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雨果曾言,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金老告诉我们,过去人们受的罪,现在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但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中国人却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今天和平年代仍旧需要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
他回忆,当时行军打仗,没有食堂,都是蹲着吃饭,吃玉米面饼子,那也不管饱,有时候还没吃几口,集结号吹响了,赶紧撂下饭碗,去集合准备打仗。军队武器更为匮乏,打过的子弹壳都拾回来重新组装成子弹。但军民关系很好,那时候住在老百姓家,老百姓看我们吃得可怜,给送红薯。军队那时候给老百姓挑水,帮着老百姓种地,春节的时候办活动,跟村里老百姓一起扭秧歌。
金老说:“现在回想起来,中国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穷人的今天。想想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党和国家还照顾我们,又是发离休津贴,又是来探望,看病还不要钱。”
虽然眼睛不大好,金老如今仍然习惯通过电视、报纸关注时政。他说,我们这个国家不容易,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一个接一个,美国强权本性改不了,所以现在必须把先进武器装备搞好。“我们既不希望战争,但也从不畏惧战争!”金老字字有力,大有当年战场上的气概。
抗战老兵金德新接受采访
抗战时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