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生,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信电学院程德强教授以勤奋出名,他对自己和学生要求都很严格。他说: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是最甜的。
“当然,学生的事情是第一要务,总要在第一时间处理,这样他们才能跳得更高。”他笑着说道。
设门坎,前进路上的磨砺者
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程德强却总爱给自己设定“高门坎”,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7年1月份的时候,即将博士毕业的程德强已经完成了6月份才需提交的论文。尽管程老师当时的博士论文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了毕业论文的要求,但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科研水平,作出更高水平的毕业论文,程德强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修改论文,也开始了数月的“魔鬼生活”。
每天早上8点就守在实验室,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因为吃饱了容易犯困,他几个月没吃晚饭。经过4个多月悬梁刺骨的奋斗,他终于在7月份之前完成了毕业论文的设计与修改,写出了令自己满意的高水平论文。
程老师说道:“正是因为当时制定了毕业论文这样的‘高门槛’,才有了现在的我。门坎门坎,过去了就是一个门,过不去就是一个坎。如果没有那个限制,我可能也顺利毕业了,但是不可能培养出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此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我也因此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学生导师,程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留校以后,程德强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30岁之前评上副教授,35岁之前评上教授。事实上,他29岁被评为副教授,并在34岁那年成为教授。看似轻而易举,可要达成,此间艰辛鲜有人知。
评教授的时候,学校要求,必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的目标是2012年年底评教授,但是2011年年底的时候还没有国家自然基金,当时我感觉希望非常渺茫,但又想努力一把。”
程德强老师说,“当时孩子还比较小,白天我还有教学任务,晚上陪着孩子到9点,等到孩子睡觉之后,又从9点看文献到12点。第二天早上利用4:30到6:30两个小时的时间再把前一天看的文献归纳总结。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对自己的前期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创新性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的撰写。当时非常幸运,研究内容随后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
说起这一段经历,他感慨万分:“要得到的比别人更多,付出的就要比别人更多。”
指方向,优秀人才的领路者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不仅对自己要求高,程德强对学生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他表示,他希望能在教学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上有所提高,实现教学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应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他说:“在学生培养这方面,我希望能在创新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上有突破,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基础,为学校以后的教育工作作一些贡献。”
程老师对教导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给他定一个目标,要告诉他,项目目标是什么,要用到什么技术,要具备什么开发技能;过程中,要定期督促学生作学习汇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这相当于过程管理,给学生指定明确的参考书、具体的科技文献材料,让他们去学习。第二就是引导学生对在文献中与项目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钻研,针对现有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尽可能重现试验方法。第三还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最终目标,将原来的技术进行实验创新,根据不同的目标对原有方法进行优化。最后才是帮助学生把创新实践成果化,以论文专利的形式,总结验收。
优秀人才的培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易,期间不乏瓶颈需要突破。
程老师曾有一名学生,大二的时候在他的带领下参加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开始这名学生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项目的过程十分艰难,项目一共3个人,最后有2个人都退出了,只有她一个人还在默默坚守。通过大三大四一年多的努力,这名同学取得了突出成绩,成功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并且在煤炭报发表了一篇论文,与此同时,她的毕业论文也被推荐到省里进行优秀毕业论文选拔评奖。
谈及这名学生,程老师说道:“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坚持,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第二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三一定要投入时间。做到这三点肯定会有收获。”
做“巨人”,梦想实现的托举者
绝大部分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很多学者谈及自身取得的成就,都会笑着谦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学生的心目中,程德强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巨人,正是他用自己的一双手,托举着他们触碰到梦想的大门。
“作为一个导师,基本的实验条件要给学生提供,要利用自己前期的资源,包括学生和人脉,给学生提供一个起点,推学生一把,学生才能够更快地成长。”程老师这样说道。
程德强老师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他的一名学生却非常喜欢做Linux系统开发。在大相径庭的两种研究之间进行转换,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程老师不但没有因此给这名学生“泼冷水”,反而尽己所能帮助他。当了解到这名学生由于研究方向忽然改变,在实验室条件方面受诸多限制时,他为学生购置了基本实验装备,完善实验条件;实验中,他耐心又细心地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不仅如此,他还动用人脉推荐这位学生到他之前学生开的公司实习,做和嵌入系统、图像处理有关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有了基本实验平台和前期的研发经验,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在此之后,程老师又推荐这名学生参加图像处理大会,通过跟具体研发人员和业内学术人员交流,带着收获和问题再继续往下做。
程德强老师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了给学生提供腾飞的平台,还应该让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其次,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程老师谈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作为老师,我们的基础比较宽广,接触、接受和学习一些东西比较快。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概念、学习新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其实是很懵懂的,对很多东西只有浅显的概念,感兴趣的东西有的也许不是导师的强项,但是导师就是“导”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求高端,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创新者
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程德强老师深知,光有不怕困难的勇气是不够的,只有敢于创新,及时突破,才能跃上更高的平台。
他进行了主讲课程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程老师主讲的电路课程在2011年被遴选为江苏省精品课程,他为推动电路课程的升级转型,开展了大量的教改研究和实践。其相关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十多项教学奖励。
面对这么多荣誉,他平静地说道:“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应该有所创新。作为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利用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把课教好,做好课程改革,另一方面,要走出学校,多与外界交流,取长补短。”正是在创新路上孜孜以求,程老师的课改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丰厚成果,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学生的尊敬。他期待近几年内能将电路精品课程搬上MOOC。
程老师主张学以致用,他说:“我们的每一个创新科研产品,都应该能服务社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产离不开科研,科研可以促进生产,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意义所在。”
针对矿井自动化采掘装备中的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程老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结合矿井复杂物理场和狭长巷道结构,他提出煤矿数字视频高效编码及处理技术;他研究空间、能量受限下的巷道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克服了矿井无线信号传输衰落严重,设备功率受限的难题;他在电子稳像全局矢量获取领域取得成果,推广了面向矿井自动化开采的智能信息和图像处理……
“科研过程很累,但是当你的成果能在一个领域发挥作用时,这是对你人生价值的肯定,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程德强老师这样说。
当代之师者,不应囿于传道授业,更应立德立才、育人树人,以坚忍拓宽研习之道,以平和对待求学群生。程德强说,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奠基者,承前启后,成为学生梦想的托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