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10.19)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19浏览次数:5335

 

10月18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之日,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原驻德大使卢秋田,德国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海盾,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徐州市副市长张赴宁,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余承琅,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徐矿集团副总经理蔡冬林,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国民以及德国奥尔登堡市市长盖德·施宛德纳,德国工商总会上海代表处代表威尔汉姆·迪特里特,德国RWE公司代表沃伏姆·米勒,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校长迈克尔·法勒,波鸿工业大学校长尤根·克里斯曼,亚琛工业大学代表安朱斯·史里格,多特蒙德大学代表汉斯·法轮卡姆普。德方公司、大学随行人员及中国矿业大学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主持。
会上,葛世荣校长首先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中德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他从中德中心的宗旨与机构设置、中德中心所进行的重要项目以及中德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三个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他指出,中德中心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在国家部、省、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组建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该中心也是在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德国北莱恩-威斯特法伦州共同签署的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框架协议的内容之一。该中心旨在中德两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间建立以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官、产、学、研、经国际合作平台。
他说,中德中心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开展了徐州城北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项目,与德国RWE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煤矿瓦斯发电CDM项目技术评估,与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筹建中德工程师培训中心,选拔徐州市优秀青年骨干赴德国北威州研修项目等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葛世荣校长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对徐州城北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利用中德中心的平台,引进德国先进的人才和技术,为徐州的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继续推动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大学共建中德学院的项目;四是在奥尔登堡大学成立孔子学院,并协助其成立中国经济系。
随后,与会双方就中德中心今后的发展规划及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探讨。他们就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矿区环境的修复治理、城市规划和物流系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针对部分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原驻德大使卢秋田在会上指出,加强中德双方的合作,尤其是国家、高校、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而且这种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科技与经贸方面的合作,在人文方面更应该加强沟通。文化方面的交流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跨国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矿业大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心已经建立,这对于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了中德中心理事会章程。根据章程,决议将中德中心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矿业大学,并选举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为中德中心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为理事长,徐州市副市长张赴宁、波鸿工业大学校长尤根·克里斯曼以及德国奥尔登堡市市长盖德·施宛德纳为副理事长。
会后,中德双方的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中德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对于中德中心以及中德学院两个平台的建设,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会前接受中国矿业大学新闻中心记者的采访中指出,这两个协议对中国矿业大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将来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更多的倾注于中国矿大的发展,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中国矿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根据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的要求,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特别是在节能、环保、能源增效以及加强煤矿安全方面,矿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作出更多的贡献。施罗德表示,中国矿大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一定会迎来另一个辉煌的百年。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讲话

葛世荣校长向与会代表汇报中德中心工作进展情况

会议现场

 

 
 

Copyright © 2014 xxgk.cum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