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均做出了不凡的业绩。11月23日、26日下午,学校在行健楼C604会议室召开首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研讨会,遴选了九位青年教师分别作报告。本专栏将陆续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李雷达,1982年10月出生,信电学院副教授,200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来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特别资助1项,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开放课题1项,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1项。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3),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排名第3),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3和第5),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2),入选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第五批创新团队。2012年以来SCI论文第一作者发表10篇、通讯作者发表1篇。
记者:请您讲述一下个人学习、成长经历及感悟。
李雷达:我于2004年7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专业排名2/206,保送硕博连读,同时获得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称号;2009年6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同时获校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7月,我加入矿大信电学院,现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第八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在西电学习的九年时间里,我把绝大部分时间,包括周末,都花在了学习和研究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有些朋友会说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但我坚持认为作为学生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色地完成学业。这和我们做很多事情一样,个人的努力是第一位的,往往在我们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之后,结果也常常就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次重要的经历。第一次是2008年读博士期间,赴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导师为Jeng-Shyang Pan, IET Fellow),在这期间我学会了如何以国际的标准从事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二次则是2014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合作导师Alex C. Kot, IEEE Fellow),在这期间我切身感受到了学术大牛们的科研精神,也渐渐领悟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引领学科前沿的真谛。从事科研,学术交流很重要,交流的对象也很重要。尤其作为年轻教师,应当创造和抓住各种机会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争取与大师为伍。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学术研究的方向、创新点、学科地位、学术地位等等。
李雷达:近年来,我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安全和视觉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多媒体安全方面,在国内外较早地开展了几何攻击下的数字图像鲁棒信息隐藏和被动取证技术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图像局部不变特征的抗几何变换鲁棒性数字水印方法和基于连续正交矩的数字图像篡改检测方法。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两次受邀编写英文书的章节(Springer),多次受邀担任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多次参加该领域的著名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相关学者广泛引用。
在视觉质量评价方面,重点针对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与国际著名学者Weisi Lin教授(IEEE Fellow,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展开了深入合作,率先提出了多种基于离散正交矩和稀疏表示理论的自然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算法。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已在该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受邀担任环太平洋多媒体国际会议(PCM-2015)的分会主席。
近年来,我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Information Sciences, Neurocomputing, ICME, IWDW, PCM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30篇,论文被引用450余次(Google Scholar);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项目,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各类项目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1项(排名第3),二等奖1项(排名第2);入选2016年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关于科研体会,我认为科研和人的成长一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需要慢慢积累,而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也总是充满了酸甜苦辣。我还深刻地记得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自己曾一度因为课题没有进展,产生过强烈的退学念头;也曾因为研究进展缓慢,深深怀疑过自己的科研能力。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只不过是自己科研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也正是经历了这些插曲,才使得自己端正了科研的态度,掌握了科学的科研方法,锤炼出了面对难题坚忍不拔的意志。
科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拨开迷雾,探寻事物本源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未知与迷惑,也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当看着难题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现在,科研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也已经能够淡定地对待科研中的苦与乐。
记者:请讲一下来校工作后的一些体会。
李雷达:我主要为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与图像相关的专业课程。
作为一名科研一线的年轻教师,我觉得应当充分研教结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为学生讲授“图像通信”和“数字视频技术”两门专业课的时候,总是努力将科研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像质量评价和特征提取等内容融入教学,同时辅以生动的实验。我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此外,这样做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方向,吸纳潜在的研究生同学,我现在指导的研究生中就有多名是通过这种途径了解我的研究方向,并保送或报考我的研究生的。
不知不觉在矿大工作已经六年多了,这期间我切身感受到学校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与进步。学校和学院在年轻教师的培养方面,都制定了各种支持的政策。尤其在信电学院工作的这些年,马小平院长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年轻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科研、学术进修等各个方面都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使得我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从外校引进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问题,不能很好地融入研究团队。针对学校现有大批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年轻教师的情况,建议学校加强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如成立多学科交叉研究院),充分发挥年轻教师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特长,多出成果。
此外,学校的学术氛围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比仍需要提高,希望学校能在营造学术氛围方面进一步加强,形成崇尚学术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