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战线》2013年第12期“地方行·江苏”栏目,以《拓荒牛》为题,报道了民盟中央常委、我校副校长缪协兴开拓前行、低头耕耘,解决世界重大难题的事迹。现转发如下:
拓荒牛
——记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
“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缪协兴办公室里挂的《九牛图》非常醒目。
缪协兴,一如画上的牛,一如画上的题字,在采煤科技界负重前行,二十余年。
二十余年中,他攻克了困扰世界近百年的采煤难题,发明的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技术,被誉为采煤方法的革命,打开了我国乃至世界采煤的新天地。
缪协兴,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十佳博士后,3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为民盟中央常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开拓前行是追求
有了煤,历史辉煌得更加灿烂:煤炭取代了木炭冶炼,人类进入铁器时代;煤炭用于蒸汽机,工业革命加速到来;发电、炼钢、铺路……煤炭,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平均开采一吨煤,浪费六千斤;平均开采一百万吨煤,死四五个人。九十年代,我国煤矿专业人才大幅流失。
那是我国煤炭业最艰难的时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缪协兴,就是在那个时候,主动选择读煤矿专业,主动要求进入煤矿一线、从事煤炭教学和科研工作。
缪协兴是农民的儿子,十一届三中全会那年,他靠能力走进大学,15年后,他因追求走进矿山。煤矿一线,粉尘、噪声、高温、高湿、水、火、瓦斯交杂环绕。多少人避而不及,可他,是个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年轻人。
校长亲自批准了这位博士毕业生的唯一要求,缪协兴如愿以偿。
他负重前行的脚步,由此迈出。
采煤界的严峻现实还是让这位年轻人揪心不已——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以现有的消费水平,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仅够使用50年。其中,我国东部矿区“三下”(建筑物下、道路下、水体下)压煤量约140亿吨;煤被采空的地方随采随塌,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沉陷累计达100万公顷左右,以每年6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其实,破解这个难题,是国际煤炭界近百年来的一个梦想。
这近百年间,为使大规模充填采煤产出量更高、更安全、更合理,德国、波兰、前苏联等国投入大量科研力量;我国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研究,水砂充填,膏体充填,离层注浆充填……种种尝试,均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
缪协兴要带领团队攻克这个难关。
无论面前是荆棘,是坎坷,漫漫长路上,缪协兴如拓荒牛一般,奋进前行,将眼前原野开拓成身后良田。
低头耕耘是本色
对于这个不被看好的课题,他坚持了20年。
“他干活像个疯子,一年365天无休,”大学时舍友、现在的同事茅献彪这样评价他。
“他把自己累得够呛,把我们也累得够呛,”同为同事的高峰诙谐地说。
充填采煤技术要取得突破,首先需要基础研究。缪协兴日夜相继,在办公室爬格子、算公式、做实验……
作息不规律,导致缪协兴多年的糖尿病更加严重。吃了就忘了,不管用再吃,他就这样用药物控制病情。一次,他在实验室支持不住了,被送至校医院。稍好点,起身要走。
“你不能走,血液指标到了极度危险程度”,大夫的这句话让他猛然想起,他好像阿司匹林药片吃多了。
还需要到现场进行工业生产技术效果测验。煤矿井下十几里高低不平的路,深一脚浅一脚,缪协兴来回地走,走不过去的地方,爬过去。
800米甚至上千米的井下,温度三十度以上,湿度百分之百。矿工们挖个水池,放上冰,太热时,把冰水往光着的膀子上浇。
这种闷、热、湿,使得不少科研人员—下矿井就被抬了出来。缪协兴经常下矿井,条件好的井要下,条件差的井更要下。下井,才能了解井下的生产状况,才能研究不同开采条件下的采煤技术。
原理成熟了,可以试验应用了。
工程应用技术创新,对大学教授而言,最难得,有时候不是创新,而是应用。
有些技术创新只是一个公式,一个符号,一个小数点;充填采煤技术的每一次工业化试验,都是重大工程项目,需要钱、需要地、需要审批……而缪协兴,是个知识分子,是个俯身钻研易,仰面求人难的知识分子。
三千万吨的矸石连续运至五六百米深的井底,破坏力、气流、噪音之大,难以想象。防冲击、防气流、降噪音、防堵塞,现场不能靠实验,不能靠计算,不能靠模拟,只能凭经验。而这,恰恰是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
想过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之后,缪协兴用看似普通的管子、普通的皮带解决了这些问题。
就是这样一套看似普通的固体废弃物井上下输送系统,需要一千多万元投入。
谁来出资?
没有出资人。企业要的是最小的风险,最大的利润。
不为三斗米折腰,缪协兴们自己动手,做了个一比一的实物。这是最省的没汁,花了500万科研经费。
还需要场地、交通方面的批准。缪协兴将实物抵押出去,让企业去运行。
其后,企业有了信心,才敢合作。有的企业要求联合专利,缪协兴清清楚楚地告诉董事长,企业生产的每个支架上只能标有“中国矿业大学专利”字样。他希望企业重视发明,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人勤一世千川绿,牛奋四蹄万顷黄。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下、勤瘁忘我的工作状态中,缪协兴团队成功开发出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技术。
到目前为止,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装备了42个采充一体化工作面,采空区充实率90%,煤炭采出率85%,比之前的条带采煤提高50%左右,实际装备的年生产能力达4000多万吨。
此外,他个人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十佳优秀博士后,“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40多个;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l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荣誉奖励化责任
缪协兴书柜中,挂着一串串、放着一堆堆出席会议的证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评审会专家证,民盟全国工作会议出席证,全国人大会议出席证……
这些别人眼中的成就,在缪协兴看来,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从全套设计,到最后的出煤,到形成经济效益,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缪协兴身后站着上百人的科研团队以及更多的矿工兄弟。
他对队伍要求严格: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如果由于个人原因工作没做好,这位文质彬彬、略显清瘦的大学教授会批评人批评到受不了。
大家还是愿意跟着他干。“他人情味浓”,高峰说。
跟企业合作,别人是跟企业签完合同再干活。他只要感兴趣,又是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他自己首先会去投入,会去做;
平时学校老师有困难或生病,他都会去看望;
跟矿工喝酒、参加谢师宴,他出点子,把气氛搞活跃,他敞开喝,喝的比谁都多。喝下了责任,喝出了信任,喝出了团结……
缪协兴作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誉很大,压力很大,责任很大。
“国家是人民的,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的,提问题不是向党和政府发难,而是与国家、人民站在一条线上。”从这个想法出发,缪协兴建议一个接一个:救援中牺牲的矿山救护队员应追认烈士,矿工下井津贴应免征个税,对有志从事煤炭工作的青年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学费……
每一个建议,他像对待科研项目一样,前期认真调研,后期积极争取落实。
缪协兴还是中国矿业大学目前唯一的党外副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矿大人都知道,
他负责的三个国家级平台——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是中国矿业大学历史上的突破,现在的品牌特色。
不止履行好了对大家的责任,缪协兴对自己小家的责任,也履行得很到位。
缪协兴教育孩子:努力劳动,才会有所得所获。教育理念朴素,教育方法简单,却行之有效。其子在高二时取得世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最终获全额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读本科。
这一份份对国对家的责任,让缪协兴的前行更具意义。
负重前行太久,缪协兴也有累的时候。
独钓有静乐,他持竿垂钓,堪称专业级别。围棋、桥牌,也照样拿手。爱好,是缪协兴调节思维、转换心情、放松压力的一种方式,不经意间,他也做到了业余中的专业。
拓荒牛的负重前行,其实是一种近乎道、近乎理、近乎哲人的聪明和智慧:至智不谋、大智若愚。
缪协兴,一路走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拓荒牛一样的负重,拓荒牛一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