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风采】十五年,我和历史的一场邂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28浏览次数:35


    “当时一教室都是采矿专业的男同学,一看进来的是位年轻女老师,就开始起哄了。”时隔多年,回忆起自己上的第一节课,刘薇老师的嘴角仍挂着笑意。

    青春俏丽,率直风趣——的确,刘薇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多数人观念里历史学者一副学究的样子截然不同。


    拨云见日,从抗拒到热爱

    2000年6月,刘薇结束高考。那时的她想学外语,学法律,但最终她被调剂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心里有些抵触,因为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谈及当初,刘薇老师淡然地说。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半个学期之后,她发现历史学专业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时纯背诵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历史学传递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的理论,这一切都让她觉得这门学科并不枯燥,反而丰富、鲜活和生动。

    刘老师笑称,或许是源于对清宫戏的热爱使她对近现代史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本科毕业时,她放弃了暨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保研资格,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近现代史专业方向上更有优势的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又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武大博士毕业后选择还是蛮多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或者博物馆都可以去,但坦诚说几年下来我对校园氛围挺怀念,而且我心中一直有个‘教师情结’,总觉得能在学生最关键的成长阶段给予他们启发是一件神圣的事,所以还是选择了当一名老师。”刘薇老师笃定地说道。

    初至矿大,尚未适应身份的改变,刘薇自然也没有任何课堂的设计感,她只能努力地摸索,直到2012年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那会儿压力真的挺大,一有时间就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回来自己再对每个小知识点进行整理,弄得昏天黑地的。”回忆起那段成长的经历,刘薇老师感慨地说,“后来是我们学院边院长给了我很大的指导,我才逐渐知道历史课堂要怎么去设计,怎么导入,怎么把握话题、驾驭课堂和组织互动。”最终,她获得了此次讲课比赛二等奖。同年12月,又荣获校级“本科教学百佳教师”。

    从大学本科至今,刘薇老师已与历史学一同走过了十五年的光阴。从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喜爱,再到以之为事业,刘薇老师已被历史的魅力所深深折服。


    独具匠心,重生动求严谨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谈起如何使课堂更为生动和具有感染力,年轻的刘薇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生动和沉重是两回事,生动也可以很沉重。比如说,讲甲午战争会把学生讲哭了,这种沉重的生动所带来的是学生的深思与共鸣。这些历史我们不能板着面孔用说教的方式泛泛地去讲解,而必须在讲解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剖析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否则90后大学生是不会接受的。”为了给课堂增添色彩,她专程到青岛、威海、南京、上海、枣庄等地参观历史遗迹,用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切身经历与体验感染学生,帮助大家的理解。

    刘薇老师有个习惯:一直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一旦从电视上、网络上看到任何可以用在教学中的素材,或者在与其他老师交流时产生的感悟与思考,我就会马上把它记下来。有时候也会写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有空了就反复揣摩,并写进教案设计里、体现在教学课件中。”

    2012年以来,刘薇老师先后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案比赛特等奖、课件大赛特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出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设计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

    “从善如‘刘’、细致若‘薇’”,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边和平教授对刘薇老师的印象。“前者是她的虚心、好学,乐于接受别人的教学建议,善于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后者是她的细心、用心,认真凝练自己的教学思考,努力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正是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刘薇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生动的事例。“老师上课常会说一些很精妙的段子,符合主题,又很幽默。”工商管理专业2014级李婉婉同学这样评价。刘薇老师对历史生动的讲解不仅使本班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还吸引了不少外班同学。

    很多学生评价刘老师颇有当年明月的风格,而她则将自己的讲课风格归因于性恪:“我平时就比较直爽,而且我和学生沟通没有什么障碍。学生追剧,我也追,学生看的小说,我也看。《明朝那些事儿》倒是没有读过,之前看过袁腾飞的视频,但我不是很认同他的讲课方式,他似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言太过调侃,把课程娱乐化了。”在刘老师的教学PPT上,每条论据都有相关史实作为支撑。虽然课堂一贯是轻松的风格,但她一直讲求严谨性。“说的话都得有出处,不能因为一句话很幽默搞笑,就随意套用到课堂。


    多策并用,以学生为主体

    虽然教龄不长,但刘薇老师却敏锐地发现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她并没有止步于这一发现,而是继续深入研究,她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颠覆了以往“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练习”的教学流程,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后续成果还获批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

    “以问题意识引导教学,以互动讨论启发思考,以理论讲授释疑解惑。”刘老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特别注重用提问的方式来加强互动,每讲一段她都会抛出一个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由于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加上刘老师的年龄和爱好与学生相近,大家对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心理。“像采矿的学生比较活跃,我让他们上台发言,就会有好几个同学按捺不住地到讲台旁排队。”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接触的学生范围比较广泛。而对于不同学院的学生,刘老师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样的课她有不同的讲法。她说:“同样是讲新中国的成立,对学建筑的学生,我就从梁思成与林徽因设计国徽讲起;对学美术的学生,就从《开国大典》这幅油画的几次修改讲起;对学音乐的学生,就会给他们放一些相关音乐;我还让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回去做一个打鬼子的小游戏……这样的教学方法将近现代史中的知识跟学生们已有的知识联系成系统,于迎合中加强引导、在参与中深化思考。”

    “与历史为友,与真理为友,与学生为友。”这是刘薇老师为自己设计的座右铭。“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刘薇,这位年轻的老师,正用勤勉、智慧和在学术面前的谦虚谨慎,延续着这场和历史、和学生的美丽邂逅。

 

 

Copyright © 2014 xxgk.cum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