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校107周年】那些值得珍藏的历史故事(2)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475

编者按:百年矿大,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尽沧桑,饱受磨难,被喻为中国最能流浪的大学,但无论身处何地,学校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将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火种保留、延续、发扬光大。适逢建校107周年纪念日,故撷取学校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些故事片段,管中窥豹,师生共享。


6.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

1931年,学校由福中矿务大学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1933年,教育部派员来学校视察,给学校以“不失为海内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的评价。学院设两科四系,即采矿冶金科的采矿系、冶金系;土木工程科的路工桥梁系、水利系。学校筹措经费,扩建校舍,增添设备,使得学校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建校以来的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焦作工学院的教育制度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转变:(1)从早期的英国模式到美国模式的转变;(2)从模仿外国模式为主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体现了专家治校的精神。

在此期间,学子们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焦作工学院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工矿企业的欢迎,正如院长张清涟所说:“出与世处,善推敬事爱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尽匹夫应负之责,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

学校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从院长到教授多曾留学欧美,并有在异邦工作的实践。他们开动思想,艰苦奋斗,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大学为蓝本,办学颇有章法,基础颇为稳固,学校名声日振,“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矣”。

这一时期,学院以“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之需要”为办学宗旨;以“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为办学使命。学校先后培养出采矿、冶金、土木、机械4个专业460多名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学术修养,他们成为煤炭和矿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焦作工学院校门


7. 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与焦工

1934年,中福公司濒于破产,准备将焦作工学院移交河南省接办,公司停止教育经费的支出。

在这决定学校命运的时刻,作为中福公司整理员翁文灏和总工程师孙越崎来到焦作整理中福公司矿务。翁文灏和孙越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翁文灏是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越崎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

他们深知,焦作工学院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矿业高等学府,办好这所学校对发展中国的矿业特别是煤炭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如果学校被地方接办,经费可能没有保障,学校前途将大受影响,所以力主中福公司设法调剂经费继续办好这所学校。于是,他们修改并重新颁布了《河南中福煤矿整理办法》十条,规定:“焦作工学院和中小学没有移交省县接管,教育经费仍有中福煤矿支付。”中福公司经过翁文灏、孙越崎大刀阔斧的整顿,实现了开创中福公司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中福煤矿的起死回生,为焦作工学院提供了充足的办学经费,使其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

孙越崎


翁文灏


8.誓死挽留张仲鲁院长

张仲鲁,河南巩义人,当代著名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和1931年两度出任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福中矿务大学校长、私立焦作工学院校长,带领学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932年10月,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聘请张仲鲁担任该校总务长。

消息传来,“全院员生,咸为愕然”,教职员学生,分别开会,一致议决,坚决挽留。学生方面,分别发电省政府刘主席,表示挽留之决心;及罗家伦校长,请其另行物色人选;并广贴标语:“誓死挽留张院长!”“誓与张院长同去留!”“拥护品学兼优的张校长!”“挽留发展本院的张院长!”红红绿绿,五光十色,贴满学校内外。

教职员方面,亦以学校正在发展,讵可遽失重心。推举代表,晋谒常务校董,时任中原公司董事长李渊如氏,表示挽留。李氏以事关学校前途为由,当即有同样之表示,并电罗校长、刘主席力争。

在当时,中央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校长罗加伦与张仲鲁既曾同学,又曾同事,相知甚深。面对焦工师生员工的再三挽留和罗家伦的执意聘请。张仲鲁陷入两难处境。最终,张仲鲁仍保留院长名义,由焦作工学院教授兼秘书张清涟代理院长一职,处理日常院务。

校长张仲鲁


9. 他担任焦工时期院长时间最长

张清涟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后相继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留学,获硕士学位,1933年至1938年、1946年至1950年担任焦作工学院院长,为学院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做出了辉煌的功绩。

张清涟注重教师教学质量,不合格的随即解聘。1932年焦作工学院聘了一位教授,据说在美国留过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从美国回来,到焦工任教授。由于教得不好,学生群起反对,张院长通过仔细了解,不等学期终了,就把该教授解聘。

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张清涟院长容许选课学习,不受学系限制。他规定土木系学生可选矿冶课程,矿冶系学生也可选土木课程,这种学习制度在旧社会的大学里很少执行。学生多学课程,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容易。张清涟院长从多方面鼓励、帮助学生体育锻炼。焦工的学生,不少是河南省级运动员,焦工的运动员作为省级运动员参加华北及全国运动会时,学校还筹拨不少费用。

焦工迁校时,张清涟院长非常照顾教职员工的生活。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占领保定时,焦作工学院搬迁,张院长叮嘱教职员工自己设法另找工作,在合同期内尚未找到工作时,学校仍每月汇给工资,找到工作后就停发工资,脱离关系。当时有很多教职员工自己没有办法,张院长还带着走。

校长张清涟


10.功不可没的校董会

焦作工学院设董事会,由下列人员组成:河南省政府主席,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总经理、总代表董事长及中原公司董事长,实业部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矿业监察员,本学院毕业同学会推举的毕业同学2人,本学院教职员推选的教职员2人,前任校院长5人及德高望重的工程专家或热心赞助本学院者7人。本学院院长列席校董会会议但无表决权。校董会以河南省主席为主席,设常务董事3人,以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总经理、总代表及中原公司董事长充之,任期1年。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校董会成员由多方面人士共同组成。校董会主席由河南省政府主席担任,从而使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发展开始得到河南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中原煤矿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常务校董,使焦作工学院的发展从经费方面有了基本保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名誉校董,1934年,焦作工学院第23级毕业同学编辑了《焦作工学院同学录》,蔡元培亲笔题词“好学力行”。

名誉校董蔡元培题词


11.抗日战争中高等教育的奇迹

抗战八年,学校西迁,但薪火相传,弦歌不断,与北洋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共组西北工学院,以庙宇和教堂为教室,共育英才,共赴国难,与西南联大交相辉映,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培养出了“中国材料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著名核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等。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12.完整西迁,步行五百多里

1937年10月14日,日寇即占领安阳。安阳距离焦作200公里。日寇飞机飞越新乡、焦作上空轰炸洛阳军用机场,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孙越崎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10月20日,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并在郑州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等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0月24日举校迁往西安。

1938年初,日寇轰炸西安,关中处于临战状态。3月,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共计146人,携带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铁路虢镇站起,经凤翔、陇县、固关,翻阅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徒步500余里,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以天水南门外水月寺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学。迁校过程中,院学生自治会充分发挥组织管理才能和团结友爱精神,“峡谷寒风,陇州暮雨;关山晓月,驿路晨霜;山泉冷饮,冰河盥漱,行歌道山,谈笑峰巅”,化艰险为坦途。时有两系八班,学生89人,当年暑假,有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25名学生于天水毕业。

1946年春,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46级矿冶系毕业班与五名教授合影


13.“坝上长夜”与 “七星灯火”

西北工学院汇入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师生共4000余人,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齐全、人数最多的一所高等工程学府。

西工的校址分布在距城固县城20公里的古路坝,和焦工初创时期一样,处于偏僻的乡村,坝上有一座七星寺,被扩建为西工分校。西北工学院培养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应地,学生也很刻苦。虽生活条件很差,但学生牢记使命,认真钻研,弦歌之诵,夜以继日,每栋房屋里都有几十支蜡烛彻夜不熄,长年如此。古路坝、七星寺夜晚自习的灯光犹如繁星闪烁,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

西北工学院学生宿舍


14.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福中矿大的学生率先奋起,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联络,实现了焦作矿区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经过8个月的斗争,英国福公司代表终于被迫与焦作煤矿工人代表签订了《一九二六年工人罢工条款合同》。

“九·一八”事变后,焦作工学院学生自治会成立了“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表了《河南焦作工学院抗日会宣言》,成立了青年义勇军积极进行军事训练,组织焦工学生抗日救亡游行,到国民党焦作特区党部请愿抗日,抗议卖国政策,捣毁国民党党部。当局出动军警镇压并拘捕了焦工学生,强令学校放假。而焦工学生则深入到矿区和豫北的工人、学生和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进一步组织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反日救国,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2月16日,焦工学生救国会举行全体大会,要求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23日,以焦工为首的各校3000多名学生和部分矿工、市民,举行了抗日救国大会。24日,焦作工学院全体144名学生打着“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的横幅门旗,登上列车往南京请愿,途中在新乡、郑州均组织集会、进行演讲发动,抵徐州后,国民政府下令列车停运以阻止焦工学生。27日,请愿团进行卧轨,津浦路交通阻断。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斗争,当局的阻挠使同学们认识到请愿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唤起民众救国热情,同工农群众结合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遂于12月29日在徐州发表了《焦作工学院学生告民众书》,提出全国动员一致抗敌等八项条件。

学生在街头表演抗日话剧



Copyright © 2014 xxgk.cum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