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90岁高龄的陈清如院士,被誉为“干法选煤之父”,获第16届国际选煤大会“终身成就奖”,集师者、学者、长者、智者、仁者与一身。
1月29日下午,作为“抢救性”工程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之一的《一心向学·陈清如传》首发座谈会举行。
沿着院士成长的足迹,我们理解了“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的真谛。
智者心境
智者善顺时而谋,然贵在毅力。会上,陈清如院士谦虚地说,自己的智商并不高,是属于中等水平,回首一生的主线,就两个字:拼搏。
对此,1982年师从陈清如院士的赵跃民教授深有体会。他说,陈老师有宽阔的视野,他研究的课题都是顶天立地的,既立足于解决我们国家能源工业、煤炭工业的重大能源战略问题,又都是国际前沿课题。
赵跃民教授讲道,陈老师还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迎着困难上,他开创的“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与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技术都是全新的领域,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值得数代人去努力。作为开拓者,他经历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一心向学·陈清如传》的主要作者薛毅教授介绍,陈清如院士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陈清如院士说他“不愿意过那种一杯茶、一根烟,一卷报纸翻半天的书宅式的生活”,必须到现场去看。陈清如院士的学术生涯,堪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全国很多矿区都有他的足迹。
还有两件事让陈清如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组成员印象深刻。其一,1964年,陈清如院士在日本访问44天,回来以后完成了一部30多万字的考察报告。另外,浙江大学岑可法院士回忆,陈清如院士曾经在大年三十下午,要登门参观他的实验室。因为岑可法院士在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及强化传热、煤炭多联产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与陈清如院士的选煤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师者情怀
师者父母心,陈清如院士一生桃李满天下,很多人已是学界翘楚。说起陈老师,大家满怀感激。
薛毅教授讲道,2012年12月,陈清如院士举行从教60年纪念会活动,他指导的研究生,除了几个实在抽不开身,其余全部到场,实属难得。
陈清如院士爱生如子,他对学生的爱堪称大爱,除了闻名全校的学习上严格要求外,他对学生的生活、人生发展规划都给予了充分关心。
据介绍,1990年,学生俞少功得了恶性肿瘤,住进了北京的医院,陈清如院士和医院沟通,最终由脑科权威担当主刀医生,疗效很好。学生韦鲁滨的孩子得了血友病,当时徐州的医院没有对症的药物,陈清如院士多方了解后知道中南大学附属医院有,于是介绍韦鲁滨到中南大学读博士后,一边给孩子治病,一边兼顾学业。后来,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韦鲁滨的学业也得以继续。
陈清如院士的师者情怀不局限于一域,他是我校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希望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只局限在某一所高校,而要开展合作,通过合作之路,真正使中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世界性成果。实际上,全国很多选煤相关专业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在河南理工大学,陈清如院士亲自规划选矿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每个矿物加工专业老师谈话,询问学习工作经历,帮助他们进行下一步发展规划。在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陈清如院士都对学科进行了悉心指导。
仁者品格
大道至简,仁者无敌。支撑陈清如院士不断前行的源动力是报效祖国的愿望。
陈清如院士出生在旧社会。他说:“1937年‘七七事变’一声炮响震惊了我。我觉得‘唯有学习才能救国’。”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为其热爱的选煤事业和洁净煤事业奋斗终生,将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清水还给大自然、还给人民。
对此,赵跃民教授说,陈老师自幼立志报效国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他力量的源泉,促使他在90年人生中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前行。
据《一心向学·陈清如传》的主要作者之一贾玲副研究员馆员介绍,采集组目前整理了4000多份材料,其中陈清如院士的亲笔手稿有1100多份,和他的学生、国内外同行的中文、英文来往信件有1800多份,还有他的各种手稿笔记本200多本。截至2013年,陈清如院士出版了13本专著,发表了229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励和省级奖励近20项。
有着这样成就的陈清如院士还是一位和蔼的老人。贾玲说,他们的学术成长资料收集时间很长,共有两年的时间。有时早上一上班他们就去,下班才走。大家总是担心会打扰陈清如院士的生活。但陈清如院士总是乐呵呵的,很早就在家里等待他们,还给他们倒水沏茶,现在想想心里还有一股暖意。
目前,学术成长资料收集已经完成,在怎么处理的问题上,陈清如院士也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说:“我一辈子在矿业大学工作,我对矿大有感情,所以这批资料我尊重学校的意见。”经过协商,他的几十箱、一辆大卡车才装下的资料全部捐给了学校和国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校党委副书记曹德欣说:“陈老师1952年大学毕业,在工作岗位奋斗了63年,可以说这63年是陈老师献身煤炭科技事业、献身科学的63年。大学精神靠什么传承?就是靠一代一代老前辈们好的品格。陈老师的成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好学习,真正地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