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矿大,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尽沧桑,饱受磨难,被喻为中国最能流浪的大学,但无论身处何地,学校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将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的火种保留、延续、发扬光大。适逢建校107周年纪念日,故撷取学校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些故事片段,管中窥豹,师生共享。
22. 矿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也见鬼吗?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歪曲毛泽东教育革命的主张,扩散和发展毛泽东教育革命主张中的偏激内容,为高等学校的下放大造舆论,使得极“左”思潮在教育战线泛滥成灾。
毛泽东曾经说:“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见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教育战线极“左”思潮的代表们就任意发挥,将其引申为“矿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也见鬼吗?”、“地质大学办在城里不是也见鬼吗?”“石油大学办在城里不是也见鬼吗?”从而使得地、矿、油院校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战线这一重灾区中的重灾户。
1970年5月中下旬,北京矿业学院几千名教职工家属和急用物资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内,从北京转移到了四川,分别住在一市三县。学校地址最终确定在四川华蓥山三汇坝。
火车开进三汇坝
23.建造出四川的“布达拉宫”
三汇坝,是一个贫瘠的山区,这里曾经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打游击的地方,整座山都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可是,谁能想到,广大教职工就地取材制造建筑材料,自己动手砌墙盖房,用“干打垒”在山包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石头城。这座石头学校造型被人称为四川的“布达拉宫”。
建校时有一首打油诗非常流行:“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矿院的。”由此可见四川建校时学校师生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那时,没有教授、普通教师职工的头衔,所有的矿大人都成了一个个筑梦者。每到中午的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下,很多南竹都爆裂了,常常可以听到啪啪的声音。为了缓解一点酷热的煎熬,中午的时候,老师们就用水龙头浇工棚的顶部,水顺着南竹流到地上,再顺着山坡流到山下。
开始建校的时候,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钻石头开始没有压风机,就用钢钎铁锤打眼;没有炸药,就用两口大锅一台石磨自制炸药;没有建筑材料,就自制了石粉机,自办了石灰厂、水泥厂、预制构件厂,向石头要砂子、向石头要石灰、向石头要水泥、向石头要构件;缺乏机具设备,就大搞技术革新,自制了土索道、土翻车等简易机械设备,代替了人拉肩扛,使工效大大提高。工地附近有煤矿废弃的大量矸石,就设法试制了矸石砖,并办起了小型矸石砖厂。学校搬离四川时,校本部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
四川矿业学院全貌
建校劳动
24. 被迫砌猪圈养猪
北京矿业学院教职工及其家属搬到四川后,被分别安置在重庆一市三县延绵数百里的多个地点。
在各临时安置点,教职工及家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都是借用当地校舍及其他公用房屋,通常是集体住宿、集体用餐。夏天,重庆地区闷热潮湿,驻地蚊虫肆虐。没有小学校、幼儿园,孩子们被集中管理,由几个随迁的中小学教师管着,很多的仪器设备或者没有运来或者无法使用,搬迁期间离开学校的教师有1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骨干教师。眼看着一所设施完备的大学在很短时间失去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大家普遍心情沉重。然而,面对困难,广大教职工则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在各安置点上,大家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炊具,挑水做饭,修缮房屋,自己动手做黑板、教具,办起了幼儿园、小学,还砌猪圈养猪,开荒种菜,使生活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
教职工养猪
25.抢占路灯学习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突发不明心肌病。但矿大人依然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活动之中。
学院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开门办学。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招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招收390名和457名学员;积极为行业和地方办短训班,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1975年和1976年,仅学院经济系就为河北省、大港油田、燃化部、煤炭部、云贵川三省等处办短训班20多个,培训学员近千人。
恢复高考后,学校老师和同学搞好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77、78级同学进校后,尽管四川矿院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也不曾抱怨,并且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三汇坝的校园里,教室、图书馆甚至大马路都是同学们忘我学习的场所。很多同学在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后又跑到学校内的路灯下面看书。当时那路灯是又黄又暗。虽然看起来不舒服,但那时能抢到一个路灯也是很兴奋的。有时候校园内灯被占完了,大家就跑到校外路边的灯下去读书。正是那无数次的灯下夜读,才使得大家在当时四川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愉快地走过来,并且获得很多宝贵的知识。
学校自制的“五七”卡车
研讨学习
26.“最牛”的师资班
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大学师资断档,当时的四川矿业学院决定抽调部分77级学生和78级新生一起为四川矿院和湘潭矿院培养力学、数学、制图、外语的师资。说78级师资班最“牛”,是因为这个班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作为大大超出了作为师资培养的预期目标。
截至2009年统计,师资班139名学生中有7人已经担任了大学的校级领导(谢和平、柯文进、缪协兴、姜耀东、曹德欣、李锡庆、黄建国(张健))。制图师资班陈德勋,身兼富士康集团总工、现代后勤集团董事长等职,在2007年中国十大慈善家中排名第六;外语师资班王进,成都金斯达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正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站到联合国讲台上作报告。还有王昕、于浩等15位同学已是美国、加拿大、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授或高级专家。其他的师资班学子在国内也都是些高校著名教授、博导、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师资班野炊
27.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北京矿业学院自此成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文件确定了88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大约占当时405所高校的约22%,其中60所为“文革”前原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8所为新增列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矿业学院属于恢复原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
28.走出三汇坝,东归彭城
华蓥山上的条件实在无法维持办学,一些老教师沉痛地对同学说:“这种情况再不改变,别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恐怕就会连‘文革’前的水平都不如了!”
1978年3月2日,由煤炭部钟子云、教育部浦通修联合签发了(78)煤教字188号、(78)教计字159号给方毅同志并报邓副主席的《煤炭部、教育部关于拟将四川矿业学院迁往江苏省徐州矿区建校的请示报告》。
3月5日,方毅副总理就在报告上作了批示。
批示全文如下:
请邓副主席批示。这个学校搬迁到四川,没有仔细调查研究,结果弄得意见很大。这次再搬迁,希望吸取这个教训,考虑周到为宜。
方毅
三月五日
邓小平同志圈阅“同意”。
当矿大师生听到这个批示时,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他们看到了矿大未来的希望。
因北京的校舍部分为北京语言学院所占,搬回北京无望,学校曾经考虑过其他地方,但都被否定了,最后落户徐州,复命为中国矿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
1988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