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在高性能钾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上以中国矿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在线发表了题名为 “Phosphorus and Oxygen Dual-doped Graphene as Superior Anode Materials for Room-temperature Potassium-ion Batteries”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高达8.262,位列JCR中Q1区。该论文通过一种可重复且经济环保的方法合成了磷氧共掺杂石墨烯材料,并将其应用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掺杂的P、O原子提高了石墨烯材料的电导率,形成的连续薄膜网状结构促进了电子的快速传输,同时P、O原子形成的空位等缺陷能够有效地缓冲石墨烯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且能够为钾离子的脱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因此这种磷氧共掺杂石墨烯展现出了极为优异的电化学储钾性能。
据悉,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实验室)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光耀。该生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8.26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7.145)、Electrochimica Acta (IF=4.803)、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IF=4.367)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4篇,第二作者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实验室)由庄全超副教授利用中国矿业大学人才引进经费于2008年创办,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0余人。自锂离子电池课题组成立以来,已毕业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2009-2011年度,锂离子电池实验室连续3年获得院级先进集体(优秀科研攻关团队)荣誉称号,2012年度获得校级先进集体(优秀科研攻关团队)荣誉称号。2009年以来,实验室先后有8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10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优秀创新博士奖学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化学进展、科学通报、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超过8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超过20篇。
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实验室)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开发了高品质、低成本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生产技术,已转让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3年底实现年产2000吨产能,年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获江苏省新产品金奖;获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和Electrochimica Acta 2012-2013年度TOP CITED AUTHOR(高频引论文)论文各一篇,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64和40次(web of science结果);2010年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上发表的有关尖晶石锰酸锂EIS研究的论文,被引用已达122次,是该领域近年来发表的引用率最高的论文。
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锂离子电池课题组